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为儒教《周宫》八神之一。也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县长(是真正专门负责人一生福寿禄和恶罚明的官职,而且不是神,称呼为城隍判官等)。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城隍产生于古代儒教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城隍本指护城河,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为国祀典。元代封之为佑圣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之。明太祖此举之意,“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

民间传说中的城隍究竟是哪路子神仙?

“城隍”二字,始见于《周易》,即:“城复于隍,勿用师。”带有很强的哲学意味,推测文意,这里的“隍”大概是城基。但到汉代时,人们多将隍理解为护城河,以后相延不改,但这显然不是《周易》中的意思。

现在的城隍庙

现在的城隍庙

祭祀城隍,古已有之,应是上古社祭的延续。受佛教西来的影响,到三国时,城隍渐渐人格化,《搜神记》中便记载了南京城隍蒋子文的故事。将祭城隍列入典制,始于南北朝,唐朝时,城隍信仰已相当普遍,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都写过祭城隍的诗文。

唐人心目中城隍乃紫衣朱冠,城隍庙中的塑像皆如此,按唐代服制,三品以上方可衣紫,因为紫色印染较难,故奉紫为上品,至宋元一直未变,明朝时大红色异军突起,所以明清城隍亦有着红袍者。

元代时,因道教风行,城隍信仰空前发展,元代韩从政《佑圣王灵应碑》称,至正年间,皇帝再次封城隍为王,并大修庙宇,“壮如王者之居”。此前城隍的主要职责范围是管死人,到了元朝则明显扩大,开始“司分善恶,部领山川”,而且告别单身生活,有了城隍夫人。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特别崇信城隍,开国后第二年便大封城隍神,当时的京都(南京)的城隍被封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北京的城隍被封为“承天鉴国司民显灵王”,不同城市的城隍开始论资排辈:京都等五大城的城隍都封王,是正一品,此外府州以下为正二品,州城隍为正三品,县城隍为正四品,与当地的主官平起平坐。

民间神灵城隍爷:水鬼升城隍的传说介绍

在国内许多地区都会设有城隍庙,而其中供奉的城隍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神袛之一,许多因为对地方民众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会被充当为城隍爷,朱元璋曾经在土地庙中做过小和尚,在他成为皇帝之后,对城隍爷十分的推崇,所以将京城和一些城市中的城隍爷当做了神明,并且还赐予了正一品的官职,从此之后城隍爷开始成为民众供奉的主要神灵。

在古代时期城隍爷是人们心中认定的掌管阴间的官员,所以许多地区的城隍爷都是让已经去世的英雄或者贤臣来担任,主要是希望这些人可以像他们还活着一样保护地方的民众,为地方除暴安良。比如说在北京地区的城隍爷就有文天祥和杨椒山等人,文天祥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在南宋时期为国为民做出许多贡献,而杨椒山则是明朝时期伟大的人物,后来因为弹劾奸臣严嵩而被关到了牢狱之中,最后被昏君和奸臣害死。

其实类似于这样的民族英雄人物充当城隍爷是十分平常的事情,例如非常兴旺的上海城隍庙中所供奉的城隍爷就是秦裕伯,秦裕伯生活在1296到1373年间,在元代时期他是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经担任过国子监学录、监税官等许多重要的职位,而他的文学水平也是非常崇高的,因此才被人们奉为城隍爷。其实城隍爷是人们寄托心灵信仰的人物,人们对这个人物一直都是十分敬重和推崇的。

  • 上一篇:大日如来
  • 下一篇:昌意